close


誰來監管公眾號抄襲



  誰來監管公眾號抄襲

宜蘭法拍撤回  公眾號侵權行為的愈演愈烈,必須得到有效遏制。侵權沒有對錯之分,不署名而轉,這叫偷;署名瞭,這就叫搶,都是一樣無恥

  ◎ 文 《法人》特約撰稿 董毅智

  近一段時間以來,微信公眾號抄襲成為互聯網侵權熱議的內容之一。一些作者認為,辛辛苦苦忙活幾天寫出的文章,到頭來卻給別人做瞭嫁衣。

  而有抄襲者則辯解稱:“我們是註明瞭作者和來源的,沒侵權!”——如此大言不慚,漲粉,賺錢。順便以為自己和混空間的比起來高人一等,殊不知自己也是一代抄襲者。

  日益嚴重的公眾號抄襲

  筆者註意到,前段時間,不少微信公眾賬號的後臺都出現瞭一則留言,大意是該微信公眾號推送的文章未房子信用貸款貸貸款全省皆可處理經授權,轉載瞭文章作者在知乎網上的文章。留言者稱,其受作者委托維權,按照與作者的約定,提供兩種侵權補償方案:支付稿酬,或者刪文加次日在首頁頭條文章推送致歉聲明。

  這則留言引起不少微信公眾號運營者的質疑,尤其對收取稿費一項,有公眾號運營者甚至認為,這是“以維權為名的惡意敲詐”。

  在新媒體浪潮下,微信公眾號這一傳播形態發展迅速,但隨之而來的侵權行為也日趨增多,2015年4月28日晚間,騰訊微信團隊發佈公告稱,自2015年2月3日發佈抄襲行為處罰規則以來,近500個公眾號因抄襲侵權被處罰,超過3萬篇內容因此被刪除。騰訊微信團隊稱,近3個月裡,累計刪除抄襲侵權內容32,000餘篇,處罰公眾號497個。

  為何微信公眾號侵權現象屢禁不止,說白瞭無非是商業利益在作祟。正所謂“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有信仰者、正義衛道士除外),微信公眾號運營模式也就一點即破瞭。其盈利模式基本為:推送內容,培養受眾,廣告直投,隱性植入等“先養客,後宰客”路數。

  這其中有個最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內容,一個公眾賬號必須每天有免費的、能感動的、有影響力的or刺激眼球的文字,因為這決定著公眾號能否吸引到讀者,並且讀者因此願意點擊關註,甚至是轉播其發放的內容,而每次點擊可以給公眾號運營者帶來廣告收入。有些商傢還會直接和運營者投放隱性廣告,如一篇多圖文消息開篇“你所不知道XX的秘密”,下掛一條“告訴你XX城市最值得去的餐廳”,中間一條“還記得那些說好的約定麼”,結尾一條“地鐵防狼二十招”。

  那麼,微信公眾號的關註是怎麼漲的呢?從站外導入用戶,在站內“消化”用戶——這就是微信公眾號的“吸血鬼”屬性。不考慮福利、促銷等旁門左道,有兩個效果明顯的方法:公眾號之間的互相推薦,以及從站外導入。

  與此同時,當一個公眾號運營者或團隊,沒有對消費者思維和市場需求的認知,尤其缺乏不停編織、羅列各種博人眼球,甚至是有所養分的文筆時,他們就隻能想到抄襲、剽竊。

  看到好的文章,復制、粘貼、換序,改改標題、修修措辭,用一小號原版抄襲,再用大號進行轉發。如果原創者要維權,除瞭程序冗雜,耗時耗力,處理結果最嚴重也隻封掉一小號而已,更多的是刪文、警告。更有甚者美其名曰“我已經標明作者出處瞭啊”,殊不知,署名瞭,就可以轉瞭?不署名而轉,這叫偷。署名瞭,這就叫搶,都是一樣無恥。

  如何應對微信公眾號侵權

  然而,面對屢禁不止的抄襲現象,微信方又作何表示呢?眾所周知,現階段媒體業正在重建,微信通過自身優勢來獲取部分內容的主導權,以此獲取媒體業的部分利益,也屬正常。

  但微信在內容建設上有個一直被忽略的關鍵點,也是非常最有爭議的地方,就是抄襲的泛濫。抄襲和復制粘貼的盛行,大大減弱瞭內容原創者與用戶之間的黏性,導致公眾號獲取註意力容易,但想要獲得深度用戶太不易。

  這也導致公眾號用戶的導出成本太大,或離開微信平臺進行二次開發的可能性降低。甚至,公眾號背後的內容原創機構原先的讀者,也會被逐漸導入到微信平臺,而這也是為什麼公眾號原創者很難擺脫微信平臺的原因,因為內容供給者為瞭獲得持續的關註度,不得不對微信平臺進行持續的內容供給。所以從源頭上看,抄襲的確是導致朋友圈內容繁榮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面,對於原創者和抄襲者而言,無論他們之間進行怎樣的戰爭,二順位債權內容依舊隻是從這個公眾號轉到另一個眾號,內容仍然停留於微信平臺內,這種抄襲不但對微信沒有害處,反而增加瞭微信平臺的內容厚度。

  目前,很多網友擔心如此嚴重的抄襲現象,是否會影響微信未來的走勢。在筆者看來,在微信興起後,易信公眾平臺、來往公眾平臺,甚至百度[微博]百傢、今日頭條等都在第一時間進行瞭佈局。如果說這裡面的任何一個平臺成為風口,那麼用戶一定也是這個風口的“豬”。

  作為用戶,當然要在內容被侵權時積極應戰;而作為平臺,應該承擔起維護用戶合法權益,維持平臺合理秩序的責任,否則,在用戶被傷害之後,影響的還是平臺本身。

  說句沒良心的話,即便是微信死瞭,對用戶有什麼損失呢?零!諾基亞[微博]沒落瞭,我們還用著更好的智能手機;傳統媒體沒落瞭,我們仍然享受著新媒體的快捷和方便。筆者認為,即使微信等沒落瞭,我們仍然有更方便的社交工具。

  鐵打的產品流水的用戶。用戶是可愛的,用戶也是無情的。媒體也一樣,內容是一貫的、永續的,至於發佈平臺,誰給的流量多就用誰。所以,不必擔心。

新聞來源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gncj/2016-01-04/doc-ifxneept3659295.shtml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xbjt7yo50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